葛沽民俗文化
葛沽镇地处海河尾闾,早在宋朝端拱二年就得到开发,元朝开通海运后成为航海着陆点、小村镇码头。明朝初期这里漕船云集,是漕运线上的一个繁华地带,南粮北调,北盐南运,舟揖方便。因此,葛沽的民风、民俗带有明显的漕运文化色彩。
九桥
在葛沽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先有灶离庙,后有葛沽镇”,也就是说葛沽尚未形成村落,盐民已经开始垒灶熬盐了。为了运盐他们开掘了3条小河沟,当时称之“拨盐沟”。随着海水水位的变化,盐业逐渐萧条,人们垦荒种稻,引海河水浇田,这样3条拨盐沟成为3条小河,称之为东沟、中沟、西沟。这3条小河水流潺潺宛如3条玉带,被誉为水流三带。顺着河水南北流向形成3条街道,为交通之便,在3条小河上架设了9座东西走向的木石结构拱桥。站在桥上四顾了望,遍地河塘沟汊,满目垂柳拂地,有“柳影九桥”之雅号,被纳入葛沽八景。
东沟上建有东大桥、下司衙门大桥。中沟上建有北大桥、塘子桥、佛爷桥、三板桥、二府衙门大桥、洛阳桥。西沟上建有西大桥。目前葛沽的九桥有八桥已夷为平地,只有洛阳桥尚保留至今,不过早已面貌全非,看不到昔日的风采了。
十八庙
研究村镇历史要注意庙。葛沽历史上曾有九桥十八庙之胜,有两座庙曾受清圣祖康熙皇帝御赐额联。这个长3里、宽2里的小镇,建有众多庵观寺庙。究其原因,与葛沽的历史、地理条件有关。
葛沽先民出之灶户和船户,灶户垒灶熬盐,煮海为业,衣食都仰仗火,所以他们修建灶离庙。离,就是《易经》上说的火,灶离也就是灶火,以熬盐为生的灶户都祭把火神,葛沽最早的庙就是灶离庙,当地船户受灶户的影响,也供奉自己崇拜的偶像——护海娘娘,他们就修了娘娘庙。娘娘庙里有12尊娘娘,其中的天妃娘娘,与天津“天后宫”、江浙、福建沿海一带“妈祖庙”中供奉的娘娘都是那位广为人知的林默,船户、渔民敬奉她的目的是祈求在海上能得到护佑。
随着漕运的兴盛,明朝时葛沽流动性的行旅商贾日益增多,各地的移民也蜂拥而至,到此落脚谋生。盐户、渔户、船户,种田、经商、求官过往定居者在此五方杂处。随着人口日多,商贸云集镇内,市肆纵横,街景殷繁,南来北往之人相安共居。外来的巨商富贾,及本镇的船户、渔民,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意愿,先后在3里长街上建起16座外观、布局、建筑风格各异的寺、庙、庵、阁、宫,使这里佛教、道教、儒家,三教九流和睦为邻。
据现存的“大清道光年间保甲图说”记载,十八庙分别是灶离庙、东白衣庵、玉皇庙、关帝庙、太虚宫、三官庙、长寿寺、文昌庙、地藏庵、西白衣庵、娘娘庙、海神庙、财神庙、马神庙、东土地庙、西土地庙、药王庙、慈云阁。众多寺庙庵阁开庙门的日子各有不同:灶离庙四月十六,东、西白衣庵、海神庙都是二月十九,王皇庙正月初九,长寿寺四月初八,文昌庙九月十八,地藏庵七月三十,财神庙九月十六,马神庙六月二十六,东、西土地庙二月二,娘娘庙正月十六。
18座庙简直就是18个博物馆,泥塑、铜像、木雕、彩绘、壁画,以及供桌上的艺术品,悬垂布幔上的彩绣等等,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。我国的一些名山胜地的寺庙都是供奉仙佛,为神而建,葛沽的庙虽也有仙有佛,但也有为人而建,尊人为神建庙以祀。人们把渔家女儿林默奉为神明,不惜破费血汗钱,为她建庙,为她制造车辇,让她体面地巡视人间,庇护自己。葛沽的庙大多是一个院、一个殿,神像有独尊的,也有几尊并列的,或坐、或立,神态各异,完全是明代建筑风格。
据重修天津府志载:葛沽的庙建于明朝,修于清朝。最大的庙为娘娘庙,占地6亩多,绿树红墙,殿阁巍巍。院内分前后殿,前殿烛影辉煌、香烟缭绕,后殿大门常年关闭,门前还有个大广场,广场上立着两很大红旗杆。明朝地方志称“国朝四庙为四鼎”,东鼎葛沽娘娘庙,西鼎天津天后宫,而四庙之中唯有葛沽娘娘庙是“全供刹”,别地只供一尊,而葛沽所供各尊齐全,有12尊娘娘之多。中间就坐的是窘霞元君的三个化身:碧宵、云宵、穹宵。左右陪坐的是眼光娘娘、子孙娘娘,东西两边还有7位站立的娘娘,东边靠近主座的是天明娘琅,依次是泰山娘娘、天妃娘娘、火灵娘娘;西边靠主座的是龟灵娘娘,依次是豆疹娘娘、送岁娘娘,正是先有了这个娘娘庙,也便产生了对娘娘的祀庆典——“跑辇”,至今每年春节期间,这里仍保留着“跑辇”的风俗。
葛沽最高的庙要数慈云阁,建在海河边,大约有五层楼高,是人们重阳节登高的好去处。阁内上下分别有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像,接受善男信女的焚香膜拜。阁的门前的一对石狮蹲在台上,一只头朝左,一只头朝右,左为镇洪水泛滥,右为镇火灾肆虐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提起这两个石狮,葛沽镇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。前不久人们从海河中打捞出一只石狮存放在文化馆中。
明清两代,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馨声曾占领过葛沽镇的晨晨暮暮,每逢各庙开庙门的日子或庙会期间,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前来进香逛庙会。镇内的3条主要街道上,从早到晚车水马龙,游人如织,摩肩接踵。庙内香火鼎盛,商贾祈福求财,百姓禳病求嗣。庙外商店林立,旗幌招摇,道旁摊点鳞次栉比,可以称得上为葛沽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变迁,现在绝大数的寺庙拆毁,有的改为学校、文化馆,有的成为浴池、副食店,有的荡然无存,也有的仅剩遗址了。目前只有一座砖墙斑驳破旧的文昌庙,在一棵古槐树下残存着,可惜的是它早已被葛沽第一小学当作仓库。
现在来葛沽参观,虽然不能饱览昔日十八庙之盛容,但如有幸看到一年一度的辇会,也能想象得到当年漕运文化的繁荣。
葛沽药王庙初步考证为明代所建,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。历经清康熙、乾隆、道光、光绪以及中华民国等朝代的多次修缮,是葛沽镇原十八庙中仅存的一座20世纪90年代初,该庙濒临倒塌,庙中神像也早已不复存在。因此,于1999年5月5日动工在原址重建,同年8月8日竣工。
新药王庙完全按照原貌重建。由于原庙中药王塑像已无从考究 ,故新塑中国历史上7位神医:炎帝神农氏、孙思邈、扁鹊、张仲景、邳桐、李时珍、华佗之塑像,以寄托后人对历史上医药、医疗事业有重大贡献的先驱们的祟敬、怀念之情。
花会与宝辇
葛沽历史上寺庙庵阁众多,为兼有娱神、娱人双重作用的民间花会提供了活动场所和机会。葛沽的辇会是天津“皇会”的一个分支,包括耍乐会和座乐会两个部分。耍乐会由清平竹马会、安乐旱船会、长乐高跷会、行云龙灯会、渔樵耕读会、青云高跷会、圣乐梆子会、公乐侉戏会、海乐小车会、丰收会、车子会、十不闲等十几道花会组成,座乐会则由8架凤辇和两架灯亭组成。
十几道花会拥戴着3驾宝辇和两个宝亭,自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,一连热闹半个月。到高潮时,通宵达旦、观者云集,有的甚至来自海外,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节日特色,成为一年一度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。据史料记载,葛沽的辇会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负盛名。
船民供奉天妃娘娘,来自中国传统的敬天保民思想,但葛沽船民的敬神、酬神方式又表现出其独特的风俗习尚。辇是船民接送海神娘娘的交通工具,最初的葛沽辇是一个香案上放一个娘娘的座龛,由人抬出来巡行的,后来才仿照它专门制作了既有龛又有案的连龛香案,上面又加上个僧帽式的顶子,便是今天的辇了。
宝辇制做用料精良,工艺精细,色彩绚丽,造型独特。整个辇分辇座、辇龛、辇顶、辇杠四部分,可以拆开存放,用时再组合起来。全部木结构,各处都是十分精巧的木雕艺术。
辇座由4只粗壮的弓腿兽足支撑,座呈方形,上面四边勾栏,其上是六面体的辇龛。辇龛四扇花柄屏风,成书名号状装置,空出前后龛门,龛门楹联、盘龙柱俱全。龛身装有锦锈屏围和龛帘。辇顶为穹庐式,八面撇檐,皆透雕贴金,撇檐8个角探出蟠龙含珠,龙头下挂角质灯笼。撇檐之上环桶站灯具10个 ,有如乡女簪花。辇顶有方斗形顶灯如髻。辇杠双辕横辂,前后相对。辇身凸刻着梅花云朵、葫芦蔓儿。蓬牙上九狮图活灵活现。下雕牡丹吐芳,双凤朝阳,边盘九龙跃海,气势磅礴。辇身共有独灯81盏,统用角明灯罩。辇后壁彩绘护海娘娘普救海难镇妖降怪图。
宝辇由一人抬行,还有前后把持2人、辇脚垫凳4人、执日罩1人,计15人一副杠。每驾辇前都有一幅仪仗,称为銮驾。一般有金瓜铖斧、朝天镫、玉棍、龙凤扇,以及节度鞭、提灯、提护、黄罗伞、开道锣等。此外还有各式旗幡、茶炊子、灯挑等器具,一幅銮驾约有三四十人不等。杠夫、仪仗各自锦衣缨帽,排列成一组百人长队。仪仗前是驾前法鼓,这是一面大鼓和若干饶钦组成的打击乐队,在娘娘驾前制造出一种冷凝尊贵、不可触犯的气氛。
葛沽现有8驾辇和两个亭子,共10组,排列起来是支千人大队,这支大队的整个技艺却无不是紧紧联系着现实生活的。抬辇的姿式、步伐、起落行止,无不是靠了严格的统一的规矩和指令,如同船员们,在海上齐心协力驾驭一只船。两个宝亭,形如两座宝塔,一曰表亭一曰灯亭,其实一个是船上的了望塔,里面备有报时钟、指南针;另一个,是海上灯塔。
葛沽辇会虽是天津皇会的一个分支,但出会时间截然不同。皇会是在天后娘娘的生日三月二十出会,辇会则是为欢度春节、元宵节,定在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出会。辇会主要有设摆、接驾、送驾三个环节,紧紧围绕迎送娘娘这个中心精心安排,以求“神人共乐”。
每年从正月初二起,每驾辇都要先搭一个贮辇的棚,主要用于“设摆”,即展摆大辇及香案,供人们上香、礼拜和观瞻。因附设茶炊,供远道香客驻足饮水,故称之为“茶棚”。茶棚内悬挂各式彩灯,有荸荠灯、葫芦灯、宫灯等,茶棚前脸张贴楹联,联的内容因辇的不同乘主而定。如“泰山娘娘”乘辇的茶棚写的是:“岱月崇高,翠盖霓旗映旭日;元后厂仪,朱幡王节照云寰”。“北斗娘娘”写的是:“法驾遥临,星月交辉元宵夜;法鼓齐奏,神人共悦太平庄。”“眼光娘娘”写的是:“观天下事,太平应思德化绩;渡世间人,安乐当怀积善心”。而“天妃娘娘”则写的是:“海不扬波,神功远届江天外;民皆安堵,坤德常存泽国中”。
在离茶棚10米左右的地方,竖两根数丈高的高杆,顶端悬一对12连灯串,这是一个茶棚的标记,便于香客们寻踪。茶棚落成之日,船民香客就可以焚香、献烛、祈祷或捐资了。茶棚外列榜揭示:×××捐钱捐物的数目。即便是没有人焚香祷拜了,这些赞助、粘榜依旧保留。
正月初二至初七耍乐会,踩脚、拜会头,座乐会各驾辇则进入茶棚,由此揭开序幕:初八至十五虽出全会,也还是酝酿和排演。不过正月十五开始有灯,各灯棚彩灯高悬。太阳西下后,灯火齐上,浑如一座座灯山的宝辇、宝亭,流光焕彩,景况空前。沿途街市华灯齐放,亮如白昼,火树银花,备极热闹,增加了无限欢娱的气氛。
正月十六为接驾日,传说中的娘娘省亲返宫,辇会进入鼎沸的高潮,各辇各会尽兴一乐,通宵达旦,热烈气氛无以复加。娘娘庙的广场是热闹的中心,午饭后,耍乐会先进入广场,各辇都从茶棚中起出,相继到广场指定地点顺序集合,是为“挂号”。10驾辇、亭从各街茶棚迤逦而来,一齐集中到娘娘庙前。完全抵达后,各会头按各自会头旗进庙,庙祝宣布上香朝拜,立即鞭炮狂响,鼓乐激昂。拜毕,把偶像安入各辇,大辇居中,各辇雁翅排列,各会及各辇的全体人员逐一排队朝拜,这就是“接驾”。
接驾后便开始步入会道,各个依次出发,十几道花会如高跷、狮舞、旱船、龙灯等一起上街,每驾辇前都有一至二道花会,且行且表演,首辇达到第二个典仪地址玉皇庙,尾辇才刚刚出离娘娘庙广场,此时天色已晓,浩浩荡荡的欢乐人群,一股股彩色的灯火涌泉,灌满了缠缠绕绕的葛沽镇街。
在玉皇庙举行“一进宫”,就是请娘娘到庙内享祭,各会要拿出最精的手段依次演出,要做跑辇表演,跑得图案越复杂而步伐越稳,才能显得跑技精湛。最后出场的是大辇,三声响炮后,大辇由清音锣开道,马童、背印的童子引跑,日罩之后稳步行驶,以表现大奶奶的雍容端庄气度。
各会经过几个表演高潮,半夜演员吃夜宵后,举行“二进官”,再次集中表演,演员大显身手,使出浑身解数,博得阵阵喝采。子夜过后全体转回娘娘庙广场,举行娘娘离辇归座仪式,同接驾时一样,全体朝拜。最后燃放“盒子灯”,广场四角同时燃放花炮,热烈场面直到次日天明。
人为了理想制造了神,为了祭祀又创造着文化,葛沽的辇会其实就是一种创造。先民们一年艰辛之后,狂欢一下为自己创造出充满希望的一昼夜,深受大家喜欢,逐渐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,世世代代流传下来。新中国成立后,葛沽辇会依然很兴盛。“文革”中传统的室辇毁于一旦。但是葛沽人热爱自己传统的民俗文化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富裕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,自愿解囊,聚八方钱财,召能工巧匠,复制室辇。新复制的宝辇已经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珍贵的民间艺术观赏品。近几年,每逢正月十六这天,葛沽又出现了昔日狂欢的场面,人们都要进行花会表演和跑辇表演。跑辇时那抬辇把式的巧步、碎步整齐一致,辇身纹丝不动,好象在云间飘行,这些优美动作带有明显的舞蹈色彩。如今跑辇已经成为一个节目,每年都参加天津市组织的民间文艺演出,天津电视台还专门给予编播。全国性刊物《民间文学论坛》,把葛沽的辇会做为天津民间文化艺术介绍到全国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专程赴葛沽观看宝辇,并欣然题字。
区文化局对葛沽宝辇很重视,组织专人作了一些学术性探讨,并计划对辇的每个部分逐一撰写科学性的文字说明,使辇会这一民间活动逐步达到典仪过程戏剧化、历史题材场景化、表演艺术演员化,提高观赏价值,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合理地继承。
葛沽八景
历史名镇葛沽,早在清朝初期已是春游胜地,引来无数名人骚客吟诗挥毫,使这里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氛围。民国年间诗人苏之銮,选取本镇八处景观,分别以四字佳名,并各有诗咏之,可惜的是二百多年来,葛沽历经浩劫,八景幸存不多。《星桥诗存》中的“葛沽八景诗”叙述了当年葛沽的秀丽景色,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。
慈阁朝晖
慈云高阁俯河流,上有楹联妙笔留。
晓起登临一眺望,瞳瞳旭日照当头。
平潮晚渡
时近黄昏夕照斜,河干小立兴殊赊。
带禽驱犊归来晚,争渡纷纷笑语哗。
水流三带
主流分派接长河,引灌田畴纳稼多。
曲折萦回三带绕,风吹谷皱漾微波。
行宫禾黍
指点前村路不遥,抚今追昔欲魂消。
每当禾黍秋风动,倍觉凄凉感旧朝。
柳影九桥
大好风光画里描,短桥才过又长桥。
柳阴浓密疑无路,笑看虹藏半露腰。
海艘帆篷
自昔生涯半在船,乘风破浪片帆悬。
转输米粟频往来,系缆收篷比栉连。
鱼盐旧迹
此间物产说鱼盐,钓水熬波利益沾。
南接荒郊东接海,长留旧迹耸观瞻。
蛤岸遗迹
久将蜃市化为田,世变沧桑不计年。
岸畔至今余蛤在,依稀点点结珠圆。
计划开发的旅游项目--葛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
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,开发华北八大古镇之一的葛沽镇深厚的文化资源,建设“水流三带”和“九桥十八庙”微塑景观,开辟跑辇、花会等不同特色的表演和游客参与区域,展示风格独特的葛沽民俗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