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
一、坚持转型升级,发展质量不断提升
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考验,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,依靠科技创新,推动转型升级,优化产业结构,倾力招商引资,三次产业实现融合发展。
科技创新持续推进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6175家,认定小巨人企业243家,“杀手锏”产品10项,华海清科CMP抛光系统研发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,鸿远电气“电管医生”技术开启安全用电管理新模式。加快创新载体建设,南开大学、天津大学等6家研究院运营良好,成立了中德创新创业转化中心,引进孵化了普兰纳米、蓖能科技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。提高创新能力活力,累计授权专利7887项,申报科技项目850项,开发填补市空白以上新产品437项,组建产学研联合体365家,认定国家、市、区级企业技术中心69家。我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区。
三次产业持续优化。三次产业实现0.7:47.9:51.4,基本形成“三二一”的产业格局。都市型农业健康发展,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,迎新农业合作社等26个设施农业园区实现了规模化、产业化经营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181个。工业提质增效明显,2016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765亿元,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94.3%。实施千企转型升级计划,累计投入45亿元推动亚星散热器等1367家企业成功转型,小站阀门产业基地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。服务业优化升级加速,2016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14.6亿元,占经济比重超过50%。月坛商厦等传统商贸企业加快提升,碧桂园酒店、天山米立方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营。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,驻区银行分支机构达到26家。小站练兵园、时代记忆馆等旅游景点接待能力不断提升,AA级以上景区达到11家。楼宇经济发展良好,运营商务楼宇25.9万平方米,引进注册企业1.3万家,实现亿元楼宇15座。
园区经济持续发展。累计实现“七通一平”面积5.6万亩,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2亿元,进驻企业1707家。双港工业区、八里台工业区等4个示范工业区在全市考核评比中始终排名前列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津南分园高水平推进,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4家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2家。北闸口创客工场、中日韩文化创意公社等市级众创空间蓬勃发展,拥有创业团队135个、孵化企业101家。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,共发放人才“绿卡”217张。
招商引资持续用力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.94亿美元,利用外省市资金1350亿元,引进了平安物流、海尔洗衣机等亿元项目34个。86个市级区县重大项目建成投产,795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,经纬电材、中盛海天等一批优质项目实现投产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,引进首都资源项目269项,引资到位额200亿元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4.3万户,注册资金1310亿元。世亚模具、福臻工业装备等23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,普友机电、凯兰德自行车等23家企业实现上市挂牌。
二、坚持协调联动,城乡面貌不断变化
我们认真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,以科学规划指导城乡建设,扎实抓好城市管理,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,深入推进美丽津南建设,努力营造生态宜居环境。
空间布局持续优化。提升了津南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,统筹编制“十三五”规划、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,实施了美丽乡村、美丽社区专项规划,完善了市容环卫设施、综合交通等60个民计民生专项规划,精心做好重点地区城市设计,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,形成北部、南部产城融合空间支撑布局。
城乡建设持续加快。累计拆迁整合124个村,竣工还迁房面积1157万平方米,6.77万户群众迁入新居,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。8个新型城镇规模效应集中显现,形成了北部产城融合区和南部绿色生态区。吸引了恒大、龙湖、鲁能等知名房地产企业进驻津南,金地艺境、华远波士顿、津南新城等一批高端商住项目建成入住,开发建设商品房面积546万平方米。南开大学、天津大学新校区落成,海河教育园区成为津南新亮点。开展了社区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,提升改造普明南里、富华里等62个旧楼区,改造面积160万平方米,1.8万户群众受益。创建清洁村庄47个,打造美丽乡村22个。北闸口镇获批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。
城市功能持续完善。地铁1号线延长线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,宁静高速竣工通车。实施了39条道路新建改建工程,基本实现15分钟交通圈。累计开通公交线路49条。改建了双林、咸水沽等4座污水处理厂,铺设配套管网170公里,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1.5万吨。建成雨污水泵站15座,城镇排沥能力达到每秒115立方米。全区集中供热面积超过2800万平方米。新建扩建变电站4座,新增变电容量270兆伏安,电力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。建成双港特勤站等3座消防站,人防工程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,应急管理救援能力不断提高。
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扎实开展“四清一绿”行动。大气污染防治实现网格化管理,燃煤锅炉并网改造1000万平方米,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市前列。“河长制”管理实现全覆盖,综合治理二级河道19条,绿化河道60.8公里,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。建成津南郊野公园,实施了外环线绿化带等23项绿化提升改造工程,新增绿化面积1.86万亩,林木绿化率达到19.8%。新建垃圾转运站5座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%。综合整治道路13条,市容面貌明显改善。
三、坚持以人为本,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
我们积极发展社会事业,高度关注民计民生,坚持每年做好十件实事,教育、卫生、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投入资金98.6亿元,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社会保障更加健全。深入实施“万人创业、十万人就业”计划,圆满完成“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”。累计新增就业15.61万人,帮扶创业1.67万人,开展培训6.5万人次。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,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完成率达到100%,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全覆盖。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,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,设立“一站式”社会救助窗口,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3.6亿元,救助困难群众49.7万人次。养老事业健康发展,养老机构达到9个、床位3440张,建成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53个。
社会事业更加繁荣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新建了19所中小学和16所幼儿园,小学、初中全面实现就近入学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两轮现代化达标验收,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完成首轮现代化达标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,2016年全区中考成绩高于全市平均分37分,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82.6%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,农家书屋、文化室、体育健身器材覆盖率超过95%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,连续举办五届文化艺术节,承办了全国第二届武术运动大会。葛沽宝辇会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。我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。卫生计生事业日益发展,胸科医院、环湖医院迁入我区,启动了咸水沽医院迁建工程,新建改建4个镇级卫生院,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,建立健全了三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,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。
社会治理更加完善。深入开展安全津南建设,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,开展消防、交通、危化企业等安全生产专项治理。强化食品药品监管,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。圆满完成“六五”普法,建立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。连续开展“积案化解年”活动,积案化解率达到83%,社会形势保持稳定。扎实推进智慧津南建设,建成了智慧津南运行管理服务中心,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7000个,安全监管、社区服务、社会治安等管理服务实现信息化、智能化,形成警防网、民防网、技防网联动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。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创新,社区居委会实现全覆盖,创建美丽社区53个。精神文明、民主法治、慈善、民族、宗教、侨务、双拥、人防、粮食、物价、对台、档案、保密、妇女儿童、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。
四、坚持依法行政,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
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和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强化宗旨意识,提高服务效能,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。
工作作风不断转变。全面推进从严治党,严格执行中央“八项规定”精神和廉政各项规定,强化党风廉洁建设,坚决纠正“四风”问题。厉行勤俭节约,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1.2%。连续开展“上水平”活动,深入推进“一助两促”行动,实施重点企业帮扶,为中小微企业协调贷款近6000笔,额度达到800亿元。深入开展“听民声”活动,及时回应群众诉求,解决群众实际困难。
依法行政不断推进。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,积极办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建议提案,办结率达到100%,满意率超过98%。严格执行“三重一大”制度,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升,全面实施绩效管理,强化督查督办,狠抓工作落实。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大,政府法制和行政复议工作得到加强。
行政改革不断深化。积极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制定公开了政府部门权责清单。组建了双新街道办事处和行政审批局、市场监管局、卫生计生委、文化体育局,实施了街镇综合执法改革和公车改革,整合了“8890”便民服务专线。机构设置更加规范,部门职责更加清晰,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得到提升。